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起源和发展
按能源的基本形态分类,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一次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为积极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挑战,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能源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性。合理使用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加快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8年3月,ISO成立ISO/PC 242能源管理体系。2011年,ISO/PC 242发布了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2012年,我国将ISO 50001:2011标准等同转化为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国家标准。
2018年,ISO50001与所有的国际标准一样,ISO/TC 301也对ISO50001:2011进行了周期性评审,决定采用管理体系的高层结构,于2018年发布了ISO 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
能源管理体系利用能源绩效参数(EnPI)和能源基准(EnB)等相互关联的要素作为展示能源消耗、能源效率或能源使用的可评估改进方式。
二、能源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主要作用有:
- 组织通过建立和实施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可形成节能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企业节能工作的持续改进、节能管理的持续优化和能效水平的持续提高。
-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可带动社会性的能源绩效的提高。
- 向社会证实其能源管理的能力,促进合规义务的履行。